易经有无相生,易经相生相克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一、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治国者)为政宽容,人民就会淳厚;为政苛察,人民就会因感觉不足而欺上。祸啊,福倚靠着它;福啊,祸就藏伏其中。谁知它们的极点在哪呢?没有确定的标准。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伤别人,有棱角但不刺伤别人,直率但不会放肆,有光芒但内敛,不刺眼炫耀。 二、各家解析摘要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治国者)为政宽容,人民就会淳厚;为政苛察,人民就会因感觉不足而欺上。祸啊,福倚靠着它;福啊,祸就藏伏其中。谁知它们的极点在哪呢?没有确定的标准。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伤别人,有棱角但不刺伤别人,直率但不会放肆,有光芒但内敛,不刺眼炫耀。 2、南怀瑾《老子他说》 “其政闷闷”,闷闷”的意思,应该是现代白话所说的温吞吞的,温温的,温和老实的,而不是笨;凡事都是平和、慢慢渐进的,不玩弄聪明,不耍花招。所以“其民淳淳”,老百姓都纯朴安分。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两句话所说的,我们不必要去从历史里找诠释,以目前的情形来看,就可以明白。世界上有些国家,对于老百姓的事都“察察”,察看得很清楚,百姓不但没有行动自由,连他乡旅行也在为政者的控制之中。家中来了一个客人,谈了些什么话,行政当局都知道;家人父子相互监视,家中吃了一只鸡,一碗肉,也会被闻香队嗅到而被斗争,没有一处不观察到的。而结果是“其民缺缺”。在这样的社会国家中,人民既缺德,也缺钱,更缺知识,贫困到极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祸与福是互为因果的。一个人正在得意时,就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开始;而失意,却正是得意的起端。“其无正”,这也就是不要矫枉过正的意思,过正就是过分,就是会歪了。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凡事太过就错了。过与不及都是毛病。不聪明固然不好,而聪明太过的人,那属于“善复为妖”,就变成妖怪了。 “人之迷,其日固久”,他说人们得太久了,没有醒悟这些道理,而且太坚固,太长久了。所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一个人做人要方正,但“方而不割”,不要因为方正而割舍其他一切;人方正到割裂其他的时候,就变成不能容物了。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做人要直爽,讲直话当然很对,但是如果太直了,就会放肆。不要放光放得太光亮了,太光亮就看不见了,因为刺到别人的眼睛,在别人的视觉上,这光就变成灰暗了。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领导者施行严政,下面的人就会变得特别狡猾 “其政闷闷”的意思是,管理者的管理手段比较简单,没有那么重的心机,其结果就是“其民淳淳”,管理者变得简单的时候,被管理者也就变得简单了。“其政察察”指管理者的手段明晰,明察秋毫,政令特别多。当一个领导者的管理特别细致的时候,就会“其民缺缺”,如果领导者的管理特别严厉、细致,施行条目繁杂的苛政,被管理者就会变得特别狡猾。 (2)福和祸,都当不得真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您看到有灾祸了,觉得很倒霉,但是您要认识到,灾祸里很可能蕴含着幸福。当您觉得非常幸福时,不要太高兴,因为您看不到幸福的短暂,所谓的幸福就是灾祸的源头。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您看到有灾祸了,觉得很倒霉,但是您要认识到,灾祸里很可能蕴含着幸福。当您觉得非常幸福时,不要太高兴,因为您看不到幸福的短暂,所谓的幸福就是灾祸的源头。 (3)知道福祸相依是智慧,能看清福和祸的转折点在哪里才是大福之人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孰知其极”就是谁知道它到底是哪个方向,到底哪一端是对的?“其无正也”的意思是,它好像没有一定的常规。“正复为奇”的意思是,今天您看着好像是正规的,但转眼就变成不是正规的了。“正”和“奇”之间会来回转变。“善复为妖”的“善”指善良、正常,“妖”指邪恶的,意思是本来它是正常的、善良的,但它一转眼也有可能变成“妖”。老子说,“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大家知道了这两者会来回变化以后,一直很困惑。 老子在本章告诉我们,福祸变化的道理是有奥秘的,这奥秘就在道的法则里。如果您能够尽量心存利他之心,幸福的大门就会向您打开;如果您天天把利己放到前面,灾祸的大门也会就此打开。 (4)只要领导者把道和德的境界做好,法用的地方就非常少了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这里的第一句话在不同的版本里写法不同,有的是“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帛书乙本写的是“是以方而不割”。这里,我们选用帛书乙本的写法。“是以方而不割”是说一个人做人方正、有原则,但是他不会因为有原则去伤害别人。“廉而不刺”是说一个人廉洁、品格端正,但是他不会因为品行高洁去刺伤别人。“直而不绁”是说一个人正直,但是他不会因为正直去束缚别人,让别人感觉到难受。这里的“绁”字当拴绳子讲(通行本写的是“直而不肆”,我认为应该是“直而不绁”才对)。“光而不耀”,是说一个人发出光来,但是这个光不会让别人觉得耀眼。 老子是在讲道、德、法三个层面的管理方法,包括本章开始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如果领导者把道和德的境界做好了,法用的地方就非常少了,而法在运行的时候,会产生这种“割”、“刺”、“绁”、“耀”的伤害。 三、我之体悟——《易经》的“阴阳相合”和《道德经》的“有无相生” 今早听曾仕强讲《易经》,才发现要理解《道德经》,最好能先弄懂《易经》,老子的“无为”“无常”“有无相生”,孔子的“仁”“中庸”,这些理念都来自《易经》。如果理解了《易经》,再看《道德经》,一下就明白了。尤其《道经》这部分,一直很难理解,今天听了《易经》,发现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易经》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不就是三条杠变来变去,变幻出万象的嘛。这个“一”就是《易经》的太极。“一”为何能变成“二”,“一”分开两段就变成了“二”,《道德经》称为“有无”,这个“二”《易经》称为“阴阳”。但是这个“二”只是我们眼睛看上去觉得分开了,实际上还是相互连接的,还是在一个整体里面,他们还是一个整体,这就是《道德经》讲的“有无相生”,也就是《易经》讲的“阴阳相合”。 而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看上不同,就以为不同;看上去分开了就以为没关系了;接受了看到的一面,就意识不到还有看不到的一面。但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如果你只照顾到了其中一个部分,或者偏向一边,看不到另外一部分,做事就不周到,就会出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讲“中庸”,“中”只是一种意像上的中间,指的就是能够保持阴阳平衡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无为”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指你要注意“无”的一面,注意“无”上的为,也就是要在看不到的那一面上下功夫,当然老子也没说看的到的那边就不理了,看得到的那一面大家都会去“为”,没什么好说的,但在看不到的那面上下功夫才是需要智慧的。 如果有了这个概念,这一章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圣人(管理者)是阳,那人民就是阴,圣人和人民虽然是两个角色,实际上是相互协助,相互成就的一个整体。圣人的“政令”如果“察察”,实际上就是把人民放到了对立面,最终结果当然会让民心离你越来越远,社会乱像越来越多。比如,有些夫妻互相不信任,总感觉对方有事瞒着自己,然后就开始监视对方,结果不但不会让问题得到解决,夫妻关系还会越来越糟糕。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开始监视行为,你就把对方推到了对立面,你们就不能再以一个整体的心态来面对问题了。心理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解决问题,也会用一个技巧,就是让来访者感觉心理咨询师是和他站在一面的,是帮助来访者共同解决问题的,而不能让来访者感觉是自己有问题。任何关系,信任都是很重要的。因为信任,相互之间能量就能正常流动,阴阳就能合一。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合一生出来的,阴阳不和,能量就会减损,哪来的力量生出新的东西呢。 老子说“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也是让我们要选择“阴阳平衡”,你要有用“方、廉、直、光”阳的一面,又要注意他们阴的一面伤到别人。就像我们小时候,拿个长混子玩的很高兴,一不小心就打到了别人。慢慢长大,你脑子里有了这个概念,玩这个东西时自然会避开人。我觉得老子包括《易经》都是再给咱们说这个道理,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两面性的,你用的时候不要只盯着一面,还要防止另一面伤着别人。如果这个东西还随时在变动,那就不止两面了,你更得注意,就像你手中转动一个长棍,任何一面都可能伤到人,你要玩这个东西,就要想的周到些。《周易》中的周,就是指周到的意思。圣人作为领导人,你当然要想的更周到,周全一些,所谓的格局高,不就是比平常人看的更全面,更长远吗!

易经五行相生相克

《易经》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五行相克。 易经里没有讲解五行,, 五行八卦相生相克!金木水火土!分别指哪五个人?悬赏分超高 50分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在易经中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是世间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单指命理八字时:它就是由不同的天干地支所含的五行不同、也就是年月曰时中的干支、也就是四柱八字、它能含概着人一生吉凶祸福也就是八字中的干支五行数量多少来决定金木水火土的多少、是否桐对平衡、如果不平衡啥五行多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从而找出制压最多的那种五行属性就是命中吉利五行、否则就是大凶。等等、别外在命中的纳音五行、就是属相五行、它是由60年花甲规定的30种命、比如说去年与今年都是沙中金命、也有人把他们称金命之人。还很多、希望帮到您可继续追问。 木克土的五行相生相克 天下万物分为五类: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上述是正常情况下的相生相克关系,但若彼此之间力量对比悬殊的话,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如,水过多则木漂,即木无法生存,花草淋水过多会死一样,反而会由相生变成相克的关系。又如,一般情况下是水克火,但当火势过盛,水反而会被火蒸发掉,会形成反克的情形,成语“杯水车薪”就是这个意思 五行与易经排列字辈,五行讲究相生相克的 易经说的天数变化无穷对吗 不要用太冷僻的, 《易经》中所说的五行相生到底是怎么相生的,尤其是金是怎么生水的??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五行相生,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的互相资生、助长、兴奋、促进等的运动变化,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之类。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各自具有“生我”、“我生”的两个方面,人们把这种关系比喻为“母与子”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即阀“生我” 的是我母,“我生”的是我子。 以金“行”为例,因土生金,故土是金之“母”;但金生水,故金又是水之“母”,也就是说,水是金之“子”。这就是五行相生中的母子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土是什么生肖 其理论来自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的生肖,其实就是天干地支(历法)的地支,天干有10个,地支12个配12生肖重合匹配。 羊为:地支未,五行属土,生肖羊,故一般称为未土羊。 但如果是认真算的话,可不一定。是要看全局的,也就是看八字,八字是年月日时四个时间。 每一个地支都有其五行属性,如下: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子水鼠,丑土牛,寅木虎, 卯木兔,辰土龙,巳火蛇, 午火马,未土羊,申金猴, 酉金鸡,戌土犬,亥水猪。 五行相生,相克真的准吗 易经算命是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大家都应该以科学的眼光,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易经算命,既不能因为某些没水平的预测师打着周易算命的旗号骗财骗色就一味的以为周易算命就是,也不能因为某些精通五术,精通命理的预测师算的准就愚昧的相信算命就是神仙。毕竟算命也只是一门技术,预测师掌握的命理知识直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 指迷居士,真实姓名许世有,男,1983年生,祖籍福建。字解玄,号指迷,著名预测师,择日师,命名师,风水师。自幼热衷于易学,曾游走四海,拜访名师,对周易、相学、八字、日学、姓名学、风水学等预测学科有深层次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真正的运用易经文化为人指点迷津、排忧解难。是经过权威网站认证的命理学专家。 你也可以上百度贴吧,指迷居士算命吧去看看,有很多预测实例。 所谓命,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这一生要做什么,是当农民呢,还是做官,或是商人……这就像你生下来就是宝马汽车,或者是牛车一样,是注定的。而运呢,运就是人在世界上所经历过的各个时间段,运又分大运、小运,大运五年一更换,小运一年一换、流年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年。那么命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辆车行驶在路上一样,你所经过的路是平坦的,就顺,崎岖不平的就曲折坎坷。 有人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也有人说命运是注定的,是改变不了的,这句话只能说是各对一半,比如一只鸡,从蛋壳出生后可以通过后天的精心饲养,使它成长得更好,更大,更强壮,但是鸡始终是鸡,再怎么努力饲养也不可能养成鸭或变成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改变去实现属于自己命中注定的最大的成功,但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做将军,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当皇帝,命运合在一起我们就能看到很多的现实故事了,有的人命理格局高的,虽说做了官,但运气行的不好,所以官做的很不顺,处处有人给他穿小鞋,官越做越小。而有些人命理格局低,则是农民,可是运气行的好,所以生活很幸福,种地风调雨顺,打工年年有余。 易经是中国流传了五千多年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周易算命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自身的命运,而是在知道命运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趋吉避凶,破祸成福。比如某人八字金旺木衰,最宜行东方木运,事业方位上也最适合在自己出生地为准的东方城市发展,所谓财在东方人往西,走错方向失良机,如果这个人不懂周易的,又往出生地的西方发展,加上大运不好的那不是破财就是疾病,就算大运很好的,本来应该一年赚1千万的,可能只赚了5百万,方位差一线,富贵不相见,可见算命的境界不在于算得准,而是应该在算得准的基础上如何做到趋吉避凶,破祸成福。 《易经》和五行有什么关系? 《易经》使用的既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有哪位高人懂五行相生相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_百度...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以上诸词语是从<易经><老子>中择来拼凑的,但都是相辅相成的,一一对应而存在的.因此是"恒也".我不知道你想问甚么?如果是择句,"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较不直观.供你参考.

《易经》之相克

相生是依次生出对方,与之相反的相克,则说的是木、火、土、金、水依次克制对方。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循环往复。 木克土:扎根于土里,使土地固结和破碎。 土克水:土能阻塞固结水。 水克火:水能灭火 火克金:火能消融金属 金克木:金属能削制木材 可见,相克则是按照木、土、水、火、金的顺序,五元素依此克制对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句话说明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句话说明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

老子的《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文,字字言简意赅、章章篇幅简短,已被翻译成八十多个国家的语言,被全世界各地的人阅读,可见《道德的》其在世界名著中的经典地位。

《道德经》中的讲的“道”,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国家的不同以及岁月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就像《易经》中所讲的“天行健、地势坤”一样。

《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八个字“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八个字足以让人醍醐灌顶。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的道理:

其中《道德经》的第二章中,老子论述是从《周易》筮卦阴阳角度展开的,老子认为万事、万物有阳必有阴,有表现的一面,必有隐藏的一面。

老子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句话中指出,有高大者即“有”,必有低小者即“无”。

所以真正的圣贤不会让自己显示的高大即“无”,而是让民众以朴实自显高大即“有”,能做到“有无相生”这种程度,这才是真正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吏,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易经能信吗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