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三界,人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人真的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吗?

信则有,不信则无。

志公和尚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志公禅师的故事志公和尚(418—514年),本名宝志和尚,俗姓朱,梁代著名禅师,7岁出家于钟山道林寺。成年之后,道行高操,与梁武帝萧衍往来甚密,深受武帝的尊崇。志公和尚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向信徒广开讲席,接纳学人,而且还经常以诗文来阐说佛理,化导群迷。《万空歌》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天也空来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大地本来无寸土,人生劳碌一场空。日也空来月也空,来来往往不留踪。日月星辰常运转,人亡千载永无踪。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化体无穷。青山绿水依然在,为人一死不相逢。田也空来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世间多少穷后富,也有多少富后穷。金也空来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万两黄金拿不去,为他一世受牢笼。生也空来死也空,生死如同一梦中。生如百花逢春好,死如黄叶落秋风。夫也空来妻也空,大限到了各西东。夫妻本是同林鸟,可怜死后不相逢。男也空来女也空,黄泉路上难相逢。贵子贤孙休贪爱,人因痴爱堕牢笼。幻化空身虚变现,空是色来色是空。空手来了空手去,到头总是一场空。朝走西,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夜深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从头仔细想一想,便是南柯一梦中。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任你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败坏不如猪狗相,何不当初问志公。生有一,死无二,休向人前夸伶俐。生前置下田万顷,死后只得三步地。宽八尺、长丈二,仔细思量真个是。若人死后带得去,志公与你亲书契宝志禅师的一生,屡现神异。一、十二面观音像丹青驰誉于南朝的张僧繇yáo曾受梁武帝诏请,为宝志禅师画像。禅师一时兴起,以指端轻轻地朝面门一剺【lí割;划开】,竟现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或悲,僧繇竟无法成笔。二、屡现神异齐建元年间,禅师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又常讲一些他人不理解的话,但事后他所说的话都应验了,所以江东一带的官员、百姓都很尊崇他。可齐武帝却认为禅师妖言惑众,将他囚禁在狱中。但人们仍见他在街市上游走,前往探监时却又见他确在狱中。一日,禅师对狱卒说:“门外有人用金钵盛饭来,你快去取!”狱卒到狱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饭来给禅师。当这件事传到齐武帝的耳中,他才将禅师迎入宫中,居于后堂,但仍禁止他自由出入。三、游化世间直到齐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诏:“大士宝志,迹拘尘垢,游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之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在两位武帝之间,地位截然不同的宝志禅师,从此悠然自在,游化世间。四、智识诡计“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这是形容佛教法服海青缝合的广袖。据说广袖的缝合便是宝志禅师的杰作。梁武帝信佛虔诚,然而夫人郗【xī 古读chī】氏却生性忌妒,不信佛法。某日,郗氏准备了许多肉包子,请禅师及其弟子们前来应供,心想:“和尚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拒绝不吃便是违逆后旨。”要陷僧众于两难之中。宝志禅师知郗氏心怀不轨,临行前,要众僧将海青广袖的袖口缝合,袖筒中暗藏馒头。入宫应供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内,一手取出馒头来吃,使郗氏的诡计无法得逞。五、化导仁慈治国梁武帝曾藉志公禅师神通力,见到地狱众生的种种苦相,志公云钟声可使地狱众生暂免受苦。武帝即下诏天下寺院,击钟时要舒缓其声。帝即位之初,国政严刑峻法,志公透过神通力,让梁武帝亲眼见到先王在地下受苦的惨状,终于废除锥刀之刑。六、武帝前世之因公答曰:“我皇前世是个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见山间灵坛古庙,庵宇朽烂,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晒,无人侍奉。汝自发起善心,将己头上箬笠一个,遮盖佛身。佛以天眼观见,有此善心,赞言:“善哉善哉!贫苦布施,甚为希有。汝于来世,当作上人。’是故今生得此福报也。”武帝自思之:“苦舍这些,就得为帝,我今更作大福不难。”厥后武帝又敕圣旨,遍行天下建立五里一庵十里一寺。七、梁武帝问病帝大病问师:“寡人今发大善遍造庵宇,今且大兴善因,如何反加大病耶?”志公答:“汝说兴善因,我言作恶业。”帝惊问何故?师曰:“我王前世舍笠盖佛,乃是无意之中倾心布施,故得大福。你今敕行天下广造庵宇,自己又不舍财施利,惟使天下百姓之力但为主上造庵,以此人人受苦,个个艰辛,磨杀世人不知几何。所以天下军民尽皆怨叹。虽是真命天子难当万民尤怨。故曰:‘汝是造业人也。'”武帝闻说心中惭愧,复问师曰:“吾今太子遍身疮疥,日夜不安,未知是何缘故?”师言:“皆因此业累及于他。我主若要忏悔,仍然快敕圣旨晓谕天下,即将钱粮赏给工资,自然有福,太子安康。若欲修诸善事,不得空劳众力。若用众力者,务宜偿赐工资,或是矜孤惜寡,爱老怜幼。或有僧道及贫子,来化讨者,宜当发心不得轻欺。为僧有善者,身贫道不贫,故来化引者,能令汝等为善事故。若空慢他去,元是自己错过了也,自后你家,祖宗烦恼,香火神不安矣。”八、帝问:“人不修善作福,祖宗香火神为何生烦恼?”答:“祖宗或有生前未修善作福,死后久滞幽冥受苦,专望阳世子孙为善积福,有善因相助,能得沾恩减罪。所以子孙不为善事者,他无所靠,故生烦恼。人家香火神,正是门丞户尉、井灶神君、土地神等,掌管人家住宅,亦复爱人行善,亦可同沾善力也。”九、帝问:“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缘?”志公答曰:“我佛释迦如来,有大慈大悲,悯念众生,犹如赤子,平等救度。佛在兜率天上,观见一切众生,虽得人身在世,只知恩爱贪恋,但知受福不肯作福,只知造业不知忏悔,受尽阳命死入幽冥,受大苦恼无有出期。故从兜率下降人间,托生净饭王宫为悉达太子,弃舍皇宫,雪山修道成等正觉,普度众生。法说四十九年,教启三百余会。教化佛门弟子,住在一方一所,且要教化一方人们,回心向善,修办前程。正是与佛掌教,所以佛陀欢喜,龙天拥护。若为出家者,游手好闲,不务究理,不肯看经念佛,不去搬柴运水,不顾常住,空消信施,辜负四恩,如此之人罪业不轻也。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务要勤参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看见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坏,应当发起勇猛精进之心,募缘修整。施主钱米,不可私自受用,务要公平正直,交入常住,公使公用。乃是化缘者之功德也。古人云:难行能行,难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学道之好人。是以天宽地阔,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纵有钱米,他也无处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过,枉在空门,为人无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悭吝不舍,是自己当面错过了也。”十、问:“人用钱米供佛斋僧,功德如何?”答:“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无量功德。经云:供佛又礼拜,福等虚空无比量。斋僧复施,如同行路著脚跟。譬如耕种田园一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然虽如是,全要后代修行人脱俗离尘,守戒清净,剃除须发,不离道场,参求明师,勇猛精进,明心见性,宏法度人,接引后来,报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应受人间供养。所以舍财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异日有因缘,亦同得此道也。”十一、问:“世间人死后,请僧道建立道场,超荐父母,未审超得不得?”答:“譬如我主超度郗氏皇后,一般世人死后若有因缘,得值一个戒行僧道与他诵经礼忏,莫说一个亡魂,十个百个,亦可超得。莫说要作道场,他若肯到灵前嘱咐一声,承斯善力,即将超升,存亡两利也。又复多见世人不知因果,请那饮酒食肉僧道,来作道场敲钹擂鼓,不以经忏为主,专事热闹为胜。不知教人清净斋素,反更令人杀生害命。又将酒肉熏污佛坛,休言超度亡人,反与父母增添重罪。此等僧道,自己不怕地狱,如何度得亡人。古云:欲度他人,先须度己。果然度得自己出苦海,莫道度亡一个,但是汝等上祖先亡,并及乡中,枉死鬼魂,承他善力俱获超升。叹僧偈曰:有德僧人作道场 坚持斋戒讽经章 诚心礼佛多功德 利益存亡获吉祥。训僧偈云:手提铙钹响叮当 饮酒茹荤做道场 熏秽佛经真可惜 亡人反更获灾殃。十二问:“世人得闻佛法,微妙广大,能度生死。有欲为僧学道,超出轮回,何故幼入空门,受师恩德,不喜为僧学道,反起邪恶狠心,将山门钱米搬去还俗、娶妻受用者,后日如何?”答:“此辈罪根深厚,福力浅薄,不信出家是解脱道,不知忏悔是安心行。这等人,从畜生中来,初转人身,邪心易炽,正法难知。吾佛法门中钱米,却是海外行粮,如同官物一般。或是念经礼忏,或是布施斋僧,种种皆是佛祖之余粮功德,庇荫修行弟子养膳。三心不了,信施难消,况复搬去反俗,娶妻受用!畜发是生尾,眠妻卧铁床,有日无常到,追见老阎王。那时节,我蛇王菩萨,方才与他算数,将他所作罪业丝毫清算,打落无间地狱,自作自受。入地狱如箭,恰似秤锤落海,再无出期矣。”十三、杨和尚的故事曰:“当初有个杨和尚是个德行好僧,在山修行,功成果满。一日思维,云游参方,方才发足起程,就被蛇王(护法神)扯住:‘汝要还匹绢去。‘杨和尚曰:‘我在山门,并无过犯。为何要我还绢?蛇王对曰:‘正是汝无过犯,是你当初在我常住,拿纸一张,包果子寄奉母亲去了。算至于今,该还绢一匹。杨和尚曰:‘即今天下,一切不学道者,几多胡作乱为、败坏山门者,你都不去寻他。如何独来扯我?蛇王曰:‘他众人不学好,胡作乱为,凭他自作自受,我岂不去寻他?等他阳命将尽,我不容他,铢录对算,打他地狱,受罪满足,罚出阳间,作种种畜生偿还人之夙债。你今肯入地狱,我也不来扯你。'杨和尚曰:‘拿纸一张,如何要还绢一匹。'蛇王对曰:‘我昔日在灵山会上,受佛嘱咐,教我管理山门常住之事。故我当时。对佛发大誓,愿毫茅寸草,什物诸般,凡是我山门物器,吾等尽皆掌管守护。十方信施进门有数,出门注簿日长三分,夜长七分,一日一夜,对充利息。我发誓:砖瓦成灰,吾才不管。所以算至于今,你该还我山门一匹绢去。'杨和尚,见说分明,胆碎心寒,连忙拜倒,万望宽恩,容转俗家,办来还你。蛇王赞曰:‘善哉善哉。快须办来,还我去,免作负恩欠债人。'和尚回舍,即取丝银三两,填还常住,拜辞伽蓝。乃作一偈警诫后人:日操勤劳夜坐禅 免得伽蓝算饭钱 若不依吾言警诫 堕落地狱万千年。说偈已毕。只见云生足下腾空而去。蛇王菩萨复作偈曰:蛇狱灵王不可欺 威灵显应不思议 昔日灵山会发誓 茎茅寸草尽维持 侵害山门人绝种 偷盗常住祸相随 不信但观杨和尚 拿张纸去还匹绢 若不填还常住物 万劫轮回没了期

什么是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立因果业感之理。盖以过去之业为因,招感现在之果;复由现在之业为因,招感未来之果。如是因果相续,生死无穷,此即迷界流转之相状。说一切有部更以三世两重之因果说解释十二因缘,即以'无明、行'为过去之因,招感'识、名色、六处、触、受'等现在之五果;复以'爱、取、有'为现在之三因,招感'生、老死'等未来之两果。对其他只论现在一世或现在、未来二世,此三世因果实为佛教教理之一大特色。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其极富唯心主义神话色彩,虚无缥缈,超自然力量\现象与实体是不存在的,其中的真实自然奥妙仍有待于科学进一步研究。(《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一下~~!

阿弥陀佛!三世因果指的是,人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在造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这样的因果报应是一丝一毫都不能错过的。短期的是现世现报或当时就报长的要追到三世或多世也要报。(一生一死算一世)谁也跑不了。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不是单指三生三世也正因为这样的果报,才决定了你的来世投身那一道,这样的轮回共有六道,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三恶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统称六道轮回。善报多,来生就去三善道,最好的是天道,福报很大很大。恶报多,来生就投身三恶道。最坏的是地狱道,遭受无尽的罪业,“求出无期”!学佛,就是广集善报,断除一切恶念、恶言、恶行。超脱六道轮回,得身心安稳,得大自在。南无阿弥陀佛!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三世因果(佛教名词)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立因果业感之理。盖以过去之业为因,招感现在之果;复由现在之业为因,招感未来之果。如是因果相续,生死无穷,此即迷界流转之相状。说一切有部更以三世两重之因果说解释十二因缘,即以‘无明、行’为过去之因,招感‘识、名色、六处、触、受’等现在之五果;复以‘爱、取、有’为现在之三因,招感‘生、老死’等未来之两果。对其他只论现在一世或现在、未来二世,此三世因果实为佛教教理之一大特色。六道轮回轮回理论是古印度文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本源来自婆罗门教。后来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欲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六道”。六道轮回图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间道;三、 修罗道;四、 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传说,当最高灵魂醒着时,世界是活动的;当他躺下时,世界就平静下来;当他要睡时,万物就消失融化于最高灵魂之中。最高灵魂就是通过睡和醒,永无休止的让万物生生灭灭。佛教传入后认为地狱是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的,民间认识的“重狱”便是“十八层地狱”,所谓六道轮回: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道教的神仙以及佛菩萨、罗汉 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因果报应婆罗门教称因果报应:善业是清净法,不善业是染污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作为业果的表现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万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所以,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婆罗门教所说的轮回。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如果你只是想得到答案,那很简单。可是你要想真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只有自己证悟了。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一下~~!

1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变化)因果: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2六道轮回是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人道(化生)、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化生)。所谓六道轮回,按照生前因果自然会进入不同的道。六道,分为三善道跟三恶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轮回是不断在天道至地狱道之间进行,纯看生前善恶。3福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就是前世修福得到的令人愉快的善报五福:1长寿:仁者寿,仁慈(慈爱动物,不杀生命)的人才长寿;2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3康宁:身体健康,心地安宁;无畏布施(让众生人远离恐惧、怖畏和痛苦,比如放生,布施医药等等)才能健康长寿,修清净心才能得安宁。4好德: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5善终: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无有痛苦和恐惧,来生得善道,行善积德才能感生善道。大福报: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1具足人身;2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3能令上师生欢喜,4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5闻思佛法,如理修持,生起真实的出离心是;5发菩提心,为众生传妙法,成办他利无有厌倦;7能以无偏大事业,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是最大福报。如有用,请采纳

返回顶部